登录成功

账号登录

还没有账号? 去注册 >

忘记密码

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当前位置: 首页 / 戒毒矫治 / 戒毒康复 / 戒毒康复广东“三水模式”调查

戒毒康复广东“三水模式”调查

发布日期:2010-11-26 07:09:44 2127 次浏览

   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有一处占地3751亩的地方,常年绿树成阴、鸟语花香,住宿区、医疗中心、工厂、农场、养殖场、超市、健身房、美容美发室、网吧等设施一应齐全,俨然一个成熟的社区。

这里是广东省三水戒毒康复所(又名“广东三水康福苑”)所在地,被社会称之为戒毒康复人员戒除毒瘾的“新天地”、康复身心的“安全岛”、回归社会的“中途站”。

据了解,该所收治的4811名康复人员中,所内戒断率达到100%,对中山、佛山等地回归社会后的100名康复人员进行跟踪调查,一年内戒断巩固率达到67%,许多回归社会再就业的康复人员至今未曾复吸。

此外,康复人员受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在这里得到了修复:22名康复人员因为共同的戒毒目标而相知、相恋,在所内结婚;43人注册成为志愿者并为社会提供义工服务600多人次;不少康复人员主动为汶川、玉树灾区捐款捐物;有620多人次将累计26万余元的工资寄回家……

那么,面对如何最大限度地巩固戒毒成果这一国际性难题,三水康复所是如何破解的?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赶赴三水,走进这个“社区化、校园化、园林化”的康复所,进行实地调查。

星级酒店标准建“无毒社区”

“在这里康复,我不但可以靠自己劳动挣钱,衣食无忧,还可以安居乐业。这里就是我的家。”在这里戒毒康复已有3年多时间的阿如动情地说。

广东省戒毒管理局局长施红辉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三水康复所以脱毒为基础、除瘾为关键、康复为根本、回归为目标,探索形成了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融入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新模式。通过构建“无毒社区”和康复戒毒,在强制戒毒与融入社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两者“无缝对接”,有效增强了康复人员抗复吸的信心和毅力,切实提高了康复人员戒毒的决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水康复所所长孔文忠向记者介绍说,在省戒毒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该所着力优化改善戒毒康复环境和安居条件,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建成了康复生活区、就业培训区、休闲娱乐区和生态种养区等功能区域,建成了集戒毒、康复、医疗、生活、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新家园。

记者在三水康复所看到,按照星级酒店标准建设的康复公寓和家庭公寓,统一配置了数字电视和基本家具,超市、医务室、网吧、休闲茶餐厅、文化广场、宣传长廊、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图书服务站等设施一应俱全。而且,该所还专门设置了心理辅导中心、毒品认知警示室、脱瘾治疗室等10个康复功能室。

在这里,康复人员既可以在宽敞舒适、设施齐全的康复公寓里生活居住,又可以在绿树鲜花环绕的林间草地散步;既可以相约打篮球、踢足球,锻炼身体,又可以上网冲浪、博览群书,提升文化素质;生病时,有医生为他们治疗帮助;心里困惑时,有心理咨询师为他们解疑释惑。

据了解,为了打造“无毒社区”,三水康复所实施定期普检、不定期抽检和请假外出必检的“三检”机制,对抽检为阳性的立即劝退,并通知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或村委会。

采访中,康复人员向记者反映最多的是:“这里的环境要比外面开放的社会大环境"纯洁"得多,在这里没有了鄙视,有的是关爱我们的管理人员,还有我们相互之间的鼓励,少了心中的那些自卑,更少了外面吸毒人员的诱惑。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用双手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回归社会的信心。”

“三大机制”开创收治新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收人难”是三水康复所试点初期遇到的最大难题,也是推进试点工作急需破解的关键问题。

该所通过加强与周边劳教(戒毒)场所、当地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的联系沟通,探索出的“所所合作”、“所地合作”、“所企合作”机制,成为“三水模式”中的一大亮点。

“所所合作”是指三水康复所与周边劳教(戒毒)场所签订戒毒康复体验协议,专门开辟戒毒康复体验区,为即将出所的强戒人员提供7天至10天的康复体验服务,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戒毒康复的效果与好处,从而自愿留所戒毒康复。截至目前,该所已累计收治康复体验人员3100人,其中自愿留所康复的339人,还有177名康复体验人员回家后又自愿返回接受戒毒康复。

“这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一次选择在康复体验后留所戒毒康复。我曾经有过长达20年的吸毒史,现在我已有3年多时间没再沾毒品,还在康复所结婚成了家。”来自广东云浮的40岁康复人员马某一脸灿烂地对记者说。

“所地合作”则是三水康复所为了将戒毒康复职能向社会延伸,通过与中山、佛山、珠海等地的禁毒委、公安局、街道等部门沟通建立的机制。

2008年12月,该所正式成为佛山市指定的社区戒毒康复场所,佛山市政法委专门出台《戒毒衔接制度》,要求当地有关部门积极动员辖区内戒毒人员到该所戒毒康复;2009年3月,该所又与中山市建立起“镇政府—社教办—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宣传动员机制,在当地设立了8个康复指导站,建立起宣传动员、联帮共管、信息共享和后续照管的所地合作机制。今年6月,该所又将“所地合作”范围扩大至珠海。

孔文忠介绍,在“所企合作”中,三水康复所先后与中山、佛山、广州、东莞等地的10多家企业合作,引进了电视机、电风扇等20多个生产项目,为康复人员提供了较好的习艺劳动岗位。同时,他们还与企业签订“所企劳务合作协议”,推荐表现好的康复人员到企业上班,累计帮助160名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后实现了再就业,且没有一人复吸,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自主式”管理激励安居乐业

施红辉介绍,三水康复所变强制管理为平等相待,积极推行“以契约式管理为基础、星级管理为核心、自主管理为主导、后续照管为补充”的管理机制。

据了解,三水康复所首先建立了“契约式”约束机制,与来所康复人员及其家属签订自愿戒毒康复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同时,为了让康复人员充分感受到戒毒康复所既能巩固戒毒成效、又能带来稳定收入的好处,该所还建立了“星级式”激励机制,推行“五星三级”管理:根据康复人员的综合表现和康复时间长短,实行一星至五星评定方式,“三星”以上、组织协调能力较好的,可担任组长和主管,协助场所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四星”、“五星”员工还可享受星级工资,并可凭星级员工证在休息时间自由外出。

为了提供增加收入、保障生活的劳动就业条件,三水康复所还专门择优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的生产项目,采取多劳多得,使康复人员取得较高的劳动报酬。不仅如此,参照劳教人员标准发放伙食补贴,表现好的还能拿到奖金,承包经营的还另有收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这里实行的是自己管自己。”康复人员阿民告诉《法制日报》记者。阿民提到的“自己管自己”实际上是三水康复所针对康复人员的空闲时段和个人事务实行的康复民警指导下的“自主式”民主管理机制。据介绍,该所在康复人员中成立了“温馨之家”自愿戒毒康复者协会,对食堂管理、星级晋升考核和工资结算等关系切身利益的事务,由康复人员推选代表参与日常管理;允许康复人员请假回家探亲,鼓励他们勇于承担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责任,帮助他们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我是佛山市人,今年39岁,是一个曾经吸食了19年毒品的"白粉妹"。”在所内为了共同的戒毒目标而与另一名康复人员相恋成家的小平,回忆起从前的经历还是一脸的痛苦。她对记者说,“我也曾想过戒毒,却始终无法抵御毒品的诱惑,一次又一次地戒毒,再一次又一次地复吸。为此,我先后被劳改1次、强制隔离戒毒2次、劳教戒毒2次,家人对我是彻底绝望,最疼爱我的妈妈也与我断绝了关系,连我的电话都不肯听。”

小平告诉记者:“我是2008年5月来到康复所的,这个决定让我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到现在我都没有再吸毒,还在康复民警的帮助下找回了失落已久的亲情。收获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在这里,我还找到了自己的真爱,这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记者了解到,对于回归社会的康复人员,为了加强后期的照管,该所为此建立了“送一程”后续帮扶机制:建立了康复人员联系信息库,聘请康复人员家属做义务宣传联络员。

这些管理措施有效增强了康复人员对康复场所的认同感、归宿感,到目前为止,康复人员协议履行率达到80%以上,社会自愿人员比例持续走高。

“五训法”攻克复吸魔咒

“吸毒的人到处都被人看不起,找工作也十分困难,连亲人们都嫌弃我们。就会感觉自己没用,活着没有价值,这些都让我们根本不敢面对社会,自己也会更加自卑。加上外面"粉友"对自己的诱惑,因此,不由自主就会再去复吸。”曾经3次强制隔离戒毒的阿伟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出了许多吸毒者一再复吸的原因。

据了解,为了帮助康复人员戒除毒瘾、顺利融入社会,三水康复所结合康复人员不同特点,探索实行了以促进身心康复和融入社会为目标的戒毒康复“五训法”,不断提高戒毒康复成效。

说起“五训法”,康复人员如数家珍:有拒毒能力训练法、心理康复训练法、体能康复训练法、就业技能训练法、社会适应训练法,“我在这里不仅学到了一技之长,还学会了拒绝毒品的方法,我们管它叫"救命30秒"”。

孔文忠介绍,康复人员口中提到的“救命30秒”,是“五训法”中的拒毒能力训练法中的“30秒拒绝”训练:针对吸毒人员“心瘾难除”的问题,在不断强化毒品危害认知的基础上,模拟一个环境,让一部分康复人员扮演提供毒品的人,一部分学员来接受诱惑。接受诱惑的康复人员可以有30秒的时间考虑自己是否要接受毒品。康复人员会因为之前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一连串毒品严重危害的联想,从而作出逃离毒品的决定。

阿伟对记者说:“通过反复的模拟训练,我们发现,"30秒拒绝"训练有效提高了我们抵御毒品诱惑的能力。”

此外,该所还经常组织防毒拒毒知识竞赛、谜语竞猜和演讲比赛等,帮助康复人员熟记戒毒信条,每天进行晨誓和冥想静心训练,使他们在潜意识中强化对毒品的恐惧心理,增强防毒拒毒的决心和信心。

三水康复所还为康复人员进行心理康复训练法,建立了常态化的心理咨询工作机制。他们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开展心理矫治合作,建立了“一帮一”的心理辅导机制,并成立了心理咨询专家库,开通了心理咨询远程视频系统。

“在体能健身室,工作人员为我们制定了训练计划,采取训练式、引导式、娱乐式和竞赛式相结合的方法,对我们进行体能康复。为了提升我们的"精、气、神",所里还专门邀请太极拳名师培训辅导,推广习练太极拳。”康复人员小智对记者说,“除了这些,我们这里还经常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跑步等竞赛活动。这就是所里针对我们体质恢复的体能康复训练法。”

记者了解到,在开展就业技能训练法的过程中,三水康复所不仅通过现有生产项目以及与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开办了电路原理、计算机、美容美发等培训班,还模拟社区生活,聘任康复人员担任所内环境清洁、园艺绿化、种植养殖、生产主管和日常协助等5种工勤岗位,并把所内超市、美容美发室、网吧、农场等承包给康复人员进行经营。

午饭时间,开在食堂旁边的所内超市里,不少康复人员进进出出地来这里购买日用品,经营超市的康复人员小岑忙得不亦乐乎。记者看到,虽然规模与社会上的大型超市无法比拟,但从洗衣粉、洗发水、沐浴露这些日用品到各种饮料、零食等,各种商品一应俱全,整齐地排放在货架上,价格还比社会上的略低。

“他们(康复人员)一般都是在吃饭时间和晚饭后来超市购买东西,除了这些时间,我还在所内的装配工厂有一份工。现在,超市的收入加上计件工资以及各种补贴,我每个月的收入在3000元以上。”小岑对记者说。

据悉,像岑某这样收入的康复人员在康复所还有不少:承包美容美发室的“五星”协管员吕某,每月理发收入加上固定工资和“五星”工资以及奖金、补贴等,月收入在2900元以上;承包网吧的康复人员陶某,每月仅网吧收入就有1500元,加上当地社区补贴以及所内各种补贴,月收入也在2800元以上。

“留在康复所,好过回家进厂打工。”许多康复人员都向记者表示了同样的想法。

在所内结婚的康复人员郑某与何某夫妇,合力承包了5亩多农田,利用工余时间养鸡种菜,过上了自给自足、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他们说:“又能戒毒,有能工作挣钱,是三水康复所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好环境。我们现在对自己走出去独立面对社会还没有信心,所以还会在这里留上一段时间。”

采访中,康复人员们还兴奋地对记者说:“我们这些曾经令人唾弃的"瘾君子"现在成了服务社会的"红衣天使",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因为我们也能为服务社会做一些事了。”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为提高康复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水康复所还组织开展一系列社会适应训练法:该所成立了三水康福苑志愿服务总队,43名康复人员成为注册志愿者,不仅经常为社会大型公益性活动提供志愿服务,还到敬老院、福利院、特殊学校等提供义工服务600多人次。同时,三水康复所还积极鼓励康复人员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外出,参与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增强融入社会的自信,检验保持操守的决心。

记者发现,通过综合康复训练,康复人员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感大大增强。许多康复人员每月领到工资后,有的寄钱回家给父母治病,有的给妻儿买衣服,有的给孩子交学费,等等。

因为吸毒,康复人员韦某连女儿都要与他断绝关系。来到三水康复所后,他每月都把在劳动所得的工资寄给女儿作学费。女儿考上大学后,专门写来感谢信:“感谢康复所的警察叔叔帮我找回了以前的好爸爸。”

点赞
收藏
客服
客服二维码

以提高戒毒矫治质量为己任

QQ
客服QQ

30513216

QQ群
QQ群

261522972

电话
电话

0570-7777626

微博
邮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