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成功

账号登录

还没有账号? 去注册 >

忘记密码

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当前位置: 首页 / 场所交流 / 特色举措 / 人性化关怀 家园式管理

人性化关怀 家园式管理

发布日期:2012-06-08 07:30:00 2521 次浏览

——四川省大堰劳教所倾情挽救吸毒并感染艾滋病的少数民族劳教学员

四川省大堰劳教所先后强制1166名吸毒者隔离戒毒和对感染艾滋病的彝族等少数民族劳教学员集中管理。管教民警们对这些不识汉字、不会汉语的学员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充分尊重他们的民族习俗,营造家园式管理氛围。给予他们人性化关怀,满腔热情地组织他们学文化、法律、科技、卫生知识,千方百计排除交流障碍,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术培训,不仅帮他们戒掉了毒瘾,而且还治好了生理、心理上的疾病。许多学员回归社会后,很快走上了就业岗位,这一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建于1961年10月的四川省大堰劳教所(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隶属于四川省司法厅劳教局,是一所专门强制隔离四川资阳、内江、宜宾、达州、广安、自贡、凉山等地的吸毒者和因吸毒感染艾滋病被劳教学员(下称学员)的中型劳教所。经过51年的风雨洗礼和几代管教民警辛勤耕耘,该所已建设成为队伍专业、制度健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省级文明劳教所。其功能集教育、矫治、强制隔离戒毒和集中管理感染艾滋病的劳教学员于一体。现收容劳教学员288人,强制隔离戒毒2126人。其中,591名艾滋病感染劳教学员中,有489名彝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员。这些人在该所著名的“蓝莲花家园”内接受人性化教育和家园式管理。

《禁毒法》颁布实施后,经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大堰劳教所于2008年2月加挂了“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牌子。同年9月,该所成立了艾滋病感染学员专管大队,即“蓝莲花家园”,开始收容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的少数民族艾滋病感染学员。截至2012年5月,该所共收容了1477名彝族、藏族、蒙古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学员,其中吸毒和艾滋病感染者1166人。

大堰劳教所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蓝莲花家园”专管模式。该所全体管教民警始终坚持“依法、关爱、矫治、更生”的理念,鼓励学员向“戒除毒瘾、恢复信心、延缓生命、阻断传播”的目标迈进。管教民警们对这些不识汉字、不懂汉语的艾滋病少数民族学员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注重重塑这些学员的生活信心。要求他们履行“艾滋病感染到我为止,切不可恶意报复社会” 的承诺。

尊重民族习俗 排除交流障碍

近几年来,大堰劳教所强制隔离戒毒的少数民族学员越来越多,这些少数民族劳教学员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且语言不通,交流不畅。如何改造教育、管理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劳教学员,是摆在该所党委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讨论、争论、摸索,最后形成了“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帮助他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排除交流障碍,加强职业技术培训”的共识。在确保劳教场所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给予少数民族学员人文关怀。

彝族劳教学员中,绝大部分人不认识汉字,不会说汉语,但也有少数会说汉语的学员,一开始对强制隔离戒毒具有抵触情绪而假装不会汉语。大堰劳教所当时并无通晓彝语的民警。语言不通,交流障碍不解决就谈不上管理和教育。为了尽快扫除交流障碍,经省劳教局协调,大堰劳教所从凉山彝族自治州借调两名彝族民警,请彝族民警为该所管教民警上彝语课,为民警和彝族劳教学员当翻译。通过一段时间的彝语学习与磨合,该所部分一线管教民警逐步掌握了简单的彝族日常用语,能够基本用彝语与彝族学员会话交流。该所在彝族学员中物色了一些识汉字、懂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员担任班组长,协助管教民警做语言交流沟通工作。从完全不能交流,到可以基本交流,再到正常交流,管教民警们耗费了大量的心血,终于一步步排除了与少数民族学员交流的障碍,使彝族等少数民族学员逐步融入到正常的强制隔离戒毒和艾滋病集中专管治疗中。

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仅能吃苦耐劳,而且能歌善舞。彝族人与其他民族一样,也有自己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每逢“彝族年”、“火把节”等彝族传统节日,大堰劳教所考虑到彝族学员此时会更加思念家乡、思念家人。于是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火把节”都要为彝族学员举办一场篝火晚会,全所管教民警和彝族学员欢聚在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每过彝族年,该所都会给彝族学员放假,还要挑选懂厨艺的彝族学员,按照彝族习俗做美味可口的彝家节日餐饮。民警与学员编排了丰富多彩的歌舞节目,让彝族学员能够在千里之外的异乡感受到温馨的亲情和浓浓的节日气氛。

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劳教学员都是因为缺乏科学文化知识,缺乏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而走上吸毒之路的。也是因为缺乏艾滋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在吸毒中共用针管注射毒品,导致感染艾滋病的。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是让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的少数民族学员“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重要措施。大堰劳教所秉承“正德善治,以文化成”的治所理念,充分发挥所内“教研室”的优势,针对彝族等少数民族学员普遍文化低、文盲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编印了扫盲教材,因人施教,组织文盲学员集中进行文化启蒙教育。2009年以来,该所共有近千名彝族等少数民族学员经过扫盲教育,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大堰劳教所严格执行“6十3”制度,即每周6天、每天3小时的学习时间,为少数民族学员开设“法律、戒毒、国学”和卫生科技知识等专题讲座。从常见的疾病预防到艾滋病防治;从毒品对吸毒者自身的危害到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从劳教所的规章制度,到法律基础知识;从心理矫治到行为矫正无所不包;使少数民族学员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从而拒绝毒品,戒掉毒瘾。

贫穷和落后是少数民族学员走上吸毒之路的又一重要原因。以往学员解除劳教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更无法在经济发达地区安身立命,只能重回偏远山区耕种贫脊的土地,从土坷垃中刨食吃,很多学员又复吸毒品。为了更好地解决少数民族学员回归社会之后的生存问题,大堰劳教所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学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尤其是加大了对文化要求不高、技术难度不大、易于就业的技术培训。对艾滋病感染学员免费开展电焊工技术等级培训,对没有感染艾滋病的学员进行厨师、美容美发师、宾馆酒店餐饮服务等技能培训。据记者了解,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大堰劳教所先后对800多名少数民族学员进行了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培训,他们先后取得了上岗资格证书。部分回归社会的少数民族学员很快走上了不同的就业岗位。

大堰劳教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少数民族学员的综合戒治效果。2012年4-5月,该所组织专门警力,对2009年以来解除劳动教养和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的少数民族学员、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了回访。从回访的情况来看,从“蓝莲花家园”解除劳教和强制隔离戒毒的艾滋病感染学员回归社会后,均能履行“艾滋病感染到我为止”的承诺,无一例恶意传播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发生。

回眸历史跨越,展望美好末来

春末夏初之际,记者慕名前往四川资阳市临江镇大堰村的大堰劳教所采访。占地1500亩的大堰劳教所,经过51年的建设,到处鲜花盛开,生机盎然。绿树掩映中,所史馆、应急指挥中心、心理指导中心、文体中心、习艺区等建筑错落有致。记者到达该所的当天,正好是大堰劳教所一年一度的运动盛会。此时运动会已接近尾声,偌大的操场上。2000多名劳教学员排成方队席地而坐,观看运动会后的文艺表演。只见一队学员正在表演少林棍术,刚劲有力、整齐划一的棍术和收放自如的扇子舞,令人目不暇接。要不是穿着统一的服装,人们无法相信这些生龙活虎的人,曾是吸毒的“瘾君子”和艾滋病感染者。在该所的西北方向,是一排排粉墙黛瓦、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建筑,这就是著名的“蓝莲花家园”。“蓝莲花家园”因门前有一数十亩面积的水塘,每到夏季塘中放养的蓝莲花怒放而得名,睡莲一样的蓝莲花、与一隅的荷花和四周岸边的一排排垂柳,形似家园又似公园。蓝莲花家园是两个规模很大的长方形四合院,上下二层,是劳教学员的宿舍和管教民警的办公室。面向天井的走廊,下雨天不用打伞就能走到四周的房间。强制隔离戒毒和艾滋病感染的劳教学员就在这里生活、学习、戒毒和治疗。宿舍十分敞亮,干净整洁,学员每6人一间房。为了防止戒毒学员睡眠中从双层床上跌落下来,学员们睡的是平床。床上的被子叠得有棱有角,桌上的洗漱用具摆放得和军队一样整齐。副所长陈鸿凯介绍,该所是按军事化管理的,学员的被子是所里统一添置的。正好午餐时间到了,记者看见劳教学员们排队到食堂就餐,吃的是土豆烧牛肉和米饭。整个蓝莲花家园就像是一个大家庭。

大堰劳教所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劳教工作方针,始终以安全稳定、社会和谐为首要任务。51年栉风沐雨,51年春华秋实,51年艰苦奋斗,51年开拓进取,该所由建所时的几十个人,发展到近400名管教民警和职工,拥有戒毒区等两个功能齐全的管理区和15个科室、10个管教大队,收容收治规模达2500人,累计改造罪犯、劳教人员3万多人。已成为全国艾滋病集中管理示范窗口单位、全国禁毒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示范单位、四川省劳教系统应急指挥示范单位、资阳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

回眸历史的跨越,蓄势高远的腾飞,在磨砺中不断成长,在奋斗中不断发展的大堰劳教所,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长赵泽勇说:“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和总结强制隔离戒毒、艾滋病感染者集中管理方面的经验,继续开创改造人、教育人、感化人、挽救人的崭新未来,让大堰精神代代相传!”

点赞
收藏
客服
客服二维码

以提高戒毒矫治质量为己任

QQ
客服QQ

30513216

QQ群
QQ群

261522972

电话
电话

0570-7777626

微博
邮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