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成功

账号登录

还没有账号? 去注册 >

忘记密码

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练人生 / 警察本色 / 走进戒毒者内心

走进戒毒者内心

发布日期:2013-08-07 16:50:23 2899 次浏览

人物档案

郭晓青,31岁,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治疗管理处民警,一级警司。

个性言语

我是“散养”长大的,独立性强。妈妈对我成长的影响多一些,她说人心要放宽些。

第一印象

身材高挑,头脑机敏,说话办事绝不拖泥带水,言语动作间洋溢着充沛的青春朝气。

凡人奇事

本报记者 杜萌 黄洁

参加工作第一天,郭晓青注定面对那些“非正常生活”的人,那一年她刚刚20岁。

转眼11年过去,郭晓青已经担任管理“向日葵社区”民警工作的副科长,但回想在社区当辅导员的那7年时光,仍然流露出深深的怀念之情。

“一脚踩世上一脚踩地狱”

“我原来不明白,每次回家我妈为什么总坐在门口。”一名社区女学员悄悄向郭晓青诉说着,“……很多年过去,我妈对我说,就为了每次能看到你活着回来。”

这位对自己吸毒女儿绝望的母亲接着说:“你呀,一脚踩在世上,一脚踩在地狱啊!”

这句话撕开了女儿一直固守毒瘾的心理防线。

郭晓青对另一名社区女学员印象深刻:“刚进所时,她二十五六岁,吸毒近十年,文着身、一头黄毛,挺叛逆,特”二”(北京方言,指人傻),说话不着调,父亲与她断绝了关系。”

后来,这名学员出所时愿意留在这里做志愿者,想帮助更多的人。她出所后与父亲修复了亲情,后来,她生了两个孩子,父亲一直帮她带着。她经常与所里民警联系,有点鸡毛蒜皮的事都要打电话来说说。

“有一个学员出所后办结婚,我们民警都去了。”郭晓青边说边笑。

新娘子当场指着前去参加婚礼的民警们对新郎半调侃半认真地说:“这都是我的娘家人,你要是欺负我……”

在“向日葵社区”担任辅导员的民警,对吸毒者人群有着清醒的认识,这些人在人格上通常都存在着某些缺陷,敏感、自私、封闭、胆小、爱说谎话、社会功能减退等等。

“这群人里有”人精”。”郭晓青遇见过这样一名社区学员,她年龄比自己大些,自命不凡,能力强,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事爱较劲儿。因触犯社区制定的规矩,她总被郭晓青逮到,便觉得自己遇到一个对她有私人怨恨的辅导员。直到两人进行了一次平心静气的深谈之后,这名学员理解了郭晓青的苦心,两人建立起真诚的友情。

“出所后,她有一次打电话来,说她复吸了,对不起我们。”郭晓青说,电话那头失声痛哭,电话这边也在流泪,“我俩一块哭,都很难受”。

人性化管理理念亚洲一流

强制治疗管理处隔离戒毒中心“向日葵治疗社区”成立于2003年10月,郭晓青从管理处精神科调到“向日葵治疗社区”工作,那是2004年的事情。

在这里工作的人们习惯将“向日葵治疗社区”简称为“向日葵”,戒毒学员在这个社区里都是大家庭成员。

郭晓青告诉记者,“向日葵”最基本的结构就是等级制度,通过这个制度让那些在社会上没有正常社会关系的人去体验社会。在这个制度设计里,等级由低到高,即使学员通过积分积累升职到具有管理职责的高组别,犯了错误,也有可能从高组别下来,重新进入低组别。这个过程可以让人面对失败感、挫折感,考验人的责任感。

“我们对家庭成员最主要做的就是情感复苏。”早已考下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郭晓青说,“向日葵”与传统管理戒毒学员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我们把工作真正做到人的心里边,这不同于简单的日常管理工作”。

郭晓青记得初入向日葵社区时,脱下警服,尝试着放下管理者心态、放下民警职业心理定位,把手机留在社区外,与社区家庭成员同吃同住整整一个月,不回自己家,通过组织各种社区活动与这里的人们建立起真诚、信任的关系。

比如社区举办“碰撞会”,郭晓青说这是一项宣泄负面情绪的群体活动,规定即使情绪再激动也不允许出现暴力,不允许侮辱他人人格,不允许离开座椅。每个家庭成员可以在这个会上讲出自己不高兴,怎么不高兴,直接讲出对他人怨愤的心里话。最后由辅导员进行点评,这项活动能够让这些孤僻的、封闭自我的人群一点点感到彼此的真诚。

“我当辅导员时,每天都要在脑子里过一遍每个家庭成员的表现,分析一下每个人在想什么,琢磨着怎样赢得他们的认同感。”郭晓青说,“这样才能做好人的思想转化工作。”

两年前,联合国毒罪办代表团到这里交流访问,代表团成员在参观向日葵治疗社区时与社区人员进行了面对面交谈。最后,代表团负责人表示,这里良好的戒毒环境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达到了亚洲一流水平,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点赞
收藏
客服
客服二维码

以提高戒毒矫治质量为己任

QQ
客服QQ

30513216

QQ群
QQ群

261522972

电话
电话

0570-7777626

微博
邮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