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成功

账号登录

还没有账号? 去注册 >

忘记密码

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 思考新时期戒毒出路 戒毒体制该走向何方?

思考新时期戒毒出路 戒毒体制该走向何方?

发布日期:2007-06-27 08:12:48 1339 次浏览

  为什么有"一年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的说法?

  旧有的戒毒体制怎么了,警方与吸毒者的矛盾症结何在?

  新时期,吸毒者的戒毒出路是什么?"药物维持疗法"这种"以小毒戒大毒"的方法在中国开始探索……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在小区贴告示请求邻居监督戒毒的西安市民王强,迅速成为全国范围内让人瞩目的戒毒明星。然而,敢于像王强一样,能够把自己的 吸毒事实公之于众,并要求左邻右舍监督戒毒的,似乎还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大多数吸毒者的心里,直接面对公众,最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策。

  ■为什么要请邻居监督戒毒?

  2007年4月1日,愚人节,当本报头版刊发王强在小区门口贴告示,请求左邻右舍监督其戒毒的消息时,正如这个特殊的节日一样,许多人对王强戒毒持将信将疑的态度。就连王强所在小区内的一些居民,也对记者说:"他要是能把毒戒了,除非公鸡不打鸣、母鸡不下蛋!"

  有关王强的情况,写在他所贴告示的第一段中:"我叫王强,今年39岁,为了抽大烟,我把家人和好友害惨了,弄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我20多 岁就开始染上毒瘾了,后悔过,自己也想办法戒过,但是没戒掉,被公安抓过无数次,强制戒毒了十几次,还是除不了根,没一点办法。"王强说他眼睁睁看着自己 沦落到这一步。

  其实,这种后悔与决心戒毒几乎伴随每一个吸毒者的吸毒生涯,即使表面看起来堕落不堪的那些吸毒者,也从未停止过对戒毒的向往。"没有人不渴望戒 掉,没有人不向往过正常人的日子,眼看自己的身体日渐成为空壳,眼看亲人朋友一天天冷落疏远自己,总是幻想自己能一下就脱离毒品的世界,干干净净活出个人 样来。"东七路上一位已经瘫倒在床无法动弹的烟民刘某说到戒毒时,痛苦不堪。

  渴望戒毒的心理与受到毒瘾控制的"心魔"交替折磨着每一位吸毒者的身心,而人们却往往只能看到吸毒者为了达到吸毒享受的目的,不惜干出伤天害理 之事的恶劣行为。"一年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这句流行于吸毒人群当中的俗语,似乎成了套牢每一个吸毒者的咒语,他们为之苦苦挣扎却无济于事。"说 实话,哪怕是剜我一刀,只要能把我的毒瘾彻底戒掉,我宁愿挨这一刀。"刘某说,吸毒者吸到死都在幻想着突然有个什么好办法能一下戒掉毒瘾,但他们根本找不 到什么好方法。

  王强贴告示请求邻居监督戒毒,实际上只是吸毒者自我寻求戒毒出路的一次典型尝试,而这种尝试,从一个方面说明:以往可供选择的戒毒方式未必对于吸毒者完全有效。

  ■以往戒毒体制怎么了?

  我国以往戒毒体制大致分为三类,包括自愿戒毒、强制戒毒以及劳教戒毒。

  吸毒者自愿戒毒比较多地采取去戒毒医院或一些康复场所。这种戒毒医院及康复场所在国外也比较普遍,它们多由宗教、公益社会团体组织建立,其定位 为非盈利性质。然而,相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提供自愿戒毒服务的机构实际大多为盈利机构,加之管理制度落后,戒毒效果很难令人满意。"去一看,连自己都没 信心了,人家只管收钱,至于戒毒效果不太管,再者它整个医院都靠我们吃饭,又能把我们管到啥程度。"一位受访者说,当他经济条件还算不错的时候,两次去过 戒毒医院,每次进去之后,都没有坚持下来,"有时候,瘾犯了就忍不住往外面打电话联系毒品,自己躺在医院好像是专为骗自己舒心的"。

  国务院《关于禁毒的决定》规定:强制戒毒后吸食、注射毒品的进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然而,记者走访数家派出所了解到,事实上,每年统计辖区在吸人员时,许多都是经过劳教之后的吸毒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劳教戒毒效果并不明显。

  ■为什么总是罚款?

  在吸毒人群中走访时常听到的议论是:公安机关对吸毒人员的打击,常采取罚款的办法,"抓住了就罚款,对我们戒毒半点好处都没有"。

  "抓了罚、罚了放、放了吸",事实上,对这种恶性循环持反感态度的,并非仅仅是吸毒人员,执罚的公安机关在这一循环当中,也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第八条明确规定: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千元以下罚 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予以强制戒除,进行治疗、教育;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 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

  按照这一《决定》,初次吸毒者,警方只能对其进行拘留和罚款。"在这种情况下,一线民警在对初吸者执罚时,当然会对吸毒者进行罚款。"一位缉毒民警坦率地说,"为什么不罚,不罚他,他这些钱铁定全部要葬送在毒品上。"

  一线民警对于初吸者进行罚款,似乎还有一种"酌情裁量"主动权,然而,对于"破罐子破摔"的老烟民,民警进行罚款,往往成了万般无奈的被动选 择。"这些老烟民,长年吸毒,身体已经被掏空,不是患有传染性疾病,就是濒于死亡边缘,有的还患有艾滋病,对于这些人,无论是送强戒所还是送劳教,往往都 被退回来,这些机构医疗条件还比较低,收留严重患病吸毒者之后,不但治不好人家的病,恐怕还会传染到其他在戒、劳教人员。"

  既无法采取强制措施,又不能不管,在这种情况下,公安机关所能采取的对吸毒者的惩罚,几乎只剩下罚款,可"罚款也往往成了一句空话,他们连自己生病都没钱去看,哪来钱交罚款"。

  ■为什么是美沙酮?

  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西安东关南街北段靠西的半截巷子里不知何时冒出来一间小型门诊部:门诊部藏在巷子最深处,门宽近1米,门上装着一般住户人家使用的防盗门,平时多数时候,门口看起来冷冷清清。

  因此就更少有人知道,在这间门诊开业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包括国家卫生部最高行政长官、陕西省省长、西安市市委书记在内的一批官员,数次亲赴此地进行检查、调研。

  正是在政府密切关注中,作为国家正在推行的"海洛因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西安市首批的五个门诊之一,这间门诊里的所有工作人员,正在尝试使 用"美沙酮"这种国家投资提供的药品,让陷入绝望的吸毒成瘾者摆脱对毒品的依赖–而这项工作,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戒毒的范本。

  作为这家药物维持治疗点的负责人,王小平要求各个岗位上的服务人员,包括门口的保安和在门诊室作登记工作的护士,在工作中提及吸毒者时,要彻底 避免使用"吸毒人员"一类的词汇,而统一称之为"受治者"。"他们是正常的病人,认为他们不正常,那是因为人们一直戴着有色眼镜在看他们。"王小平的这种 立场,与他所从事的工作是一脉相承的,而他工作的核心内容,几乎全部围绕"美沙酮"这样一种特殊药品展开、进行。

  美沙酮,实际上是一种化学合成的麻醉性镇痛药,具有吗啡样药理作用。作为一种麻醉品,它同样可以使人成瘾,但是,相对海洛因等毒品,它对人体危害较小,同时又可以减轻和推迟戒断综合征(毒瘾发作)。

  戒毒面临的瓶颈问题恰好是戒断综合征的消除问题,许多人戒毒失败,其根源大都在于戒断综合征不能有效根除,这一点,在戒毒领域几乎已是不争的事实。

  美沙酮恰好发挥了自己在控制戒断综合征上面的优势,使得戒毒者能够在一种相对平稳、无痛苦的状态下逐渐摆脱对海洛因等毒品的依赖。这种通常被看 作是"以小毒戒大毒"的治疗方法,被称之为药物维持疗法,在美国等国家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戒毒方法,而在中国,尚处摸索和起步状态。"受治者每天按时到门诊 点来服药,服药过后,在24小时甚至36小时内,基本不会出现其他症状,这期间,受治者可以安心工作、生活,与正常人没有任何不同。"

  王小平据此打了个比方:"糖尿病、高血压病人,他们也终生需要药物维持治疗,他们实际上对相应药品也产生了事实上的依赖,我们把他们看作病人,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些受治者认认真真当作病人来对待,从而关心他们、善待他们甚至帮助他们呢?"

  王小平算了一笔账,受治者服用美沙酮,每天花费仅10元,"等于每天一包烟钱,而如果吸食海洛因,每天动辄几百上千元,这样吸食者就沦入’找钱–买毒品–吸食毒品’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正常的生活被彻底打乱,进而走上犯罪道路,危害他人和社会"。

  据悉,从去年西安市同时开办5家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以来,到目前预计已有逾3000名吸毒成瘾者进入这些机构服用美沙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提出的目标:到2007年底,在登记在册吸毒者500人以上的县(市),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 诊,为40%以上符合条件的吸食阿片类毒品(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提供药物维持治疗。

点赞
收藏
客服
客服二维码

以提高戒毒矫治质量为己任

QQ
客服QQ

30513216

QQ群
QQ群

261522972

电话
电话

0570-7777626

微博
邮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