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成功

账号登录

还没有账号? 去注册 >

忘记密码

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当前位置: 首页 / 戒毒矫治 / 社区戒毒 / 重庆已建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97个辐射万名戒毒人员

重庆已建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97个辐射万名戒毒人员

发布日期:2014-11-20 15:41:21 1901 次浏览

戒断难、复吸率高一直是戒毒工作的难点所在。多年来,各级政府部门持续努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探索解决这两难题的措施,但效果都不尽人意。

《法制日报》记者近日探访重庆戒毒工作了解到,重庆市戒毒管理局近年来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实践探索,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紧紧围绕“戒、治、练”三种主要手段,充分运用“生理脱毒、心理戒毒、精神解毒、训练排毒”四种重要方法,综合实施“规范管理、戒毒治疗、教育矫治、康复训练、技能培训”五项工作体系,努力提升戒毒人员“明辨是非、向善向好、自控适应、压力管理、情绪管理、毒品耐受、抵制诱惑、抉择应对、社会生存”九种能力。积极构建“强制隔离戒毒为主、戒毒康复为辅、辐射社区戒毒(康复)”的戒毒工作新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戒毒新模式,被业内人士誉为戒毒工作的“三驾马车”。

  第一驾马车:强制戒毒——合理饮食+身心干预

近日,为探访重庆强制隔离戒毒的运行状况及取得的效果,本报记者走进了重庆市嘉陵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嘉陵强制隔离戒毒所,记者见到了该所政委罗繁荣。罗繁荣说:“我们主要是从戒毒治疗、教育矫治、康复训练等方面制定有效措施对学员进行戒毒。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虑学员的自身状况,进行精细化管理,具体到学员餐桌上的每一道菜。”罗繁荣的话并不夸张。

据了解,嘉陵强制隔离戒毒所专门聘请了西南大学食品科学院和重庆市营养学会的专家现场调研指导,并结合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身体状况、营养需求和经费标准,确定一天标准食物量,制定一周食谱,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数次调整,形成了科学合理、营养均衡、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食物量标准。嘉陵强制隔离戒毒所生卫科科长王清勇告诉记者:“戒毒人员由于长期吸毒,造成营养缺乏,身体消瘦,全身免疫能力减退,尤其在脱毒治疗阶段,常出现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加强他们的膳食营养显得格外重要。”此外,嘉陵强制隔离戒毒所工作人员还在“吃”上下了另一番功夫,推出了特色餐,王清勇说,特色餐的推出看似一件小事,往往能够触动学员的心灵,让他们把这份感动和关怀转化为戒除毒瘾的动力。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黄庆(化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家时,都是儿女给我过生日,想起来就过,想不起就不过。来到这里,每遇生日,有这么多的人给我过生日,我真的很感动。这让我更加有决心永远远离毒品。”特色餐也正是嘉陵强制隔离戒毒所推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矫治工作中,嘉陵强戒所更注重从心沟通,由心入手,打造以“启智—生死观”、“明理—是非观”、“担责—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三观六字”戒毒教育体系,综合采用集中教育、心理辅导、个别矫治、社会帮教等教育方法,努力降低戒毒人员复吸率,延长操守期。

李军(化名)2013年6月被送到嘉陵强制隔离戒毒所隔离戒毒,在戒毒过程中,一直比较消沉,丧失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民警多次找他谈心,从他口中得知他有一个很可爱的女儿媛媛,而自从他染上毒品后,女儿再也不愿见到他。了解这个情况之后,戒毒民警联系了媛媛,耐心地做媛媛的思想工作,希望她能够来帮助父亲度过这个难关,媛媛答应了。父女见面,李军看见聪明漂亮的女儿因为自己吸毒而哭泣时,触发了他人性深处的善良,女儿已经失去了母亲,他不想让小小年纪的她再失父爱,便下定决心戒掉毒瘾重新做人,他要为女儿做一个积极的正面的好爸爸。

一同接受采访的嘉陵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科科长李海波说,强戒所还将心理测试应用到戒毒人员的矫治当中来。每一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入所后,将接受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以便民警及时了解、掌握戒毒人员的心理动态。

截至2014年9月,嘉陵强戒所矫治中心对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教育14.3万人次,团体辅导1215人次,入所心理测试4523人次,建立心理矫治档案4523份,个体心理咨询1352人次,心理危机干预165人次。

这次到访,正好碰到该所组织的篮球比赛决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政委罗繁荣热情的邀请我们前去现场观看。比赛进行的很激烈,运动员们“动如脱兔”,如果不是事前了解,完全想不到他们是强制隔离戒毒人员。

罗繁荣介绍,举办篮球比赛是我们将体育运动带入到戒毒人员戒治中的一项措施。戒毒人员入所后,会被按照“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回归适应”三个阶段开展递进式戒治。为此,我们从每个阶段入手,安排戒毒人员进行不同的运动,以期达到完全康复。

  第二驾马车:戒毒康复——园林家园+专业方法

良好的戒毒环境和专业的戒毒方法是戒毒成功的关键所在。重庆市戒毒康复所在这两个关键上可谓是独出心裁。

自2006年司法部将重庆市戒毒康复所列为全国8个首批先行试点单位以来,重庆市戒毒康复所就紧紧围绕戒毒康复宗旨,不断创新戒毒工作思路,用园林式的康复戒毒环境和专业的戒毒方法,让一批又一批的吸毒人员重获新生。

戒毒人员陈东(化名)刚被家人送来康复所时,不说话,不配合戒毒,对抗的特征极为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康复所干警不放弃、不抛弃,以引导他开口说话为突破口,从一声真诚的问候,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亲密的动作开始,慢慢引导陈东跟人交流。为了帮助他重拾信心,康复所制定了一系列的康复计划。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有意识的安排他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专长。

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在康复所一年零九个月戒毒后,2013年11月,陈东与该所签订所外康复协议,先后开办画室、成立了广告公司,并吸收和接纳了其他5名戒毒人员共同创业。目前,公司发展势头喜人。

陈东感慨到:“重庆市戒毒康复所帮助我摆正了人生的航向,我要珍爱生命,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今生要是再吸毒,那就真是枉来这世上了”。

重庆市戒毒康复所政委朱占国表示:“为了让吸毒人员有一个良好的戒毒康复环境,我们将整个所区打造成了一个园林式家园”。

记者走进所内也发现,香樟树、黄桷兰、银杏……这些植物在所内随处可见,“小桥流水、绿草红花,园林式的康复场”是所内人员对康复所环境的一致评价。

据重庆市戒毒康复所长罗永彪介绍,重庆市戒毒康复所占地面积达60亩,修建办公楼、治疗楼、家居式康复楼、矫治楼5栋,标准职业培训车间2间,所区内绿化面积达35.9%,容积率为0.37,绿化美化康复环境,将校园和社区相融合,营造了温馨宜居的康复氛围。除了加强环境建设外,康复所还不断优化社区生活条件,修建家居式康复所36套,按照公寓式标准配套设置空调、彩电、冰箱、被褥、厨房设备等日常生活用品,建立生活超市、电影播放厅、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室9个,兴建运动场、标准网球场2个,配置各类体育健身设施设备和娱乐器材20余种。完善了家居式生活功能,满足了家庭式戒毒需求。

同时,康复所立足地域特色和育人本质,坚持以家为载体,以心为要义,建立形成正心场所文化,确立了以“诚其心、正其义、和其家”为主旨,以“正心”为核心的场所文化理念,受到了戒毒人员及其家属的广泛赞同。

“戒毒除了要有良好的戒毒环境之外,专业的戒毒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重庆市戒毒康复所政委朱占国说。重庆市戒毒康复所以“pc戒毒模式”为主线,大力推行“习艺工资+生活补贴+免费康复”的康复机制,以脱毒治疗、体能训练、心理矫治、拒毒训练、职业培训、适应训练为六大训练系统的“一二三六”综合戒治体系,实现了康复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不仅如此,康复所还致力于专业化戒治队伍的打造,现有医护人员8名,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13名,体能训练师2名,职业技能培训师3名,教育类院校毕业生15人,专职法律服务工作者2人,建立了戒毒医护、教育辅导、心理咨询、康复训练、法律服务、后续照管6支专业戒治人才队伍。

为了鼓励戒毒,戒毒康复所构建了一个公益救济网络,实行生理脱毒治疗、住宿免费,给予生活费补贴“两免一补”的激励戒毒政策。截止目前,该政策已累计支出263万元,惠及2315个家庭,2564名康复人员。

  第三驾马车:社区戒毒——委托管理+上门矫治

重庆市戒毒系统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禁毒条例》“不具备社区戒毒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委托实行社区化管理的戒毒(康复)场所实施”规定,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经验、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在场所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开展委托管理。各场所积极主动与乡镇(街道)、社区、综治办、派出所等单位衔接,落实强制隔离戒毒解除人员出所必接必控制度;根据强制隔离戒毒期满人员诊断评估情况及戒治效果给出不同期限社区康复建议,提交公安机关作出责令社区康复决定,建立健全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不同戒毒措施的无缝衔接机制。

李玲(化名)是一名吸毒人员,2013年8月30日被公安机关责令社区康复两年。2013年9月9日,李玲与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矫治中心签订了社区戒毒康复协议,按照规定:李玲应每两个月到所属辖区派出所尿检后到戒毒所报到并汇报戒毒情况。

但自2013年10月22日来,李玲在戒毒所报告后就一直未按规定来报到,已经违反了社区康复协议,李玲为什么不来报到了?为了了解情况,戒毒所矫治中心民警电话联系上了李玲。李玲告诉戒毒所民警,自己已经怀孕了。得知这一情况后,矫治中心进行了专门讨论,最后一致决定:本着服务的原则,对李玲开展上门家访报到服务,直至其生下小孩后半年截止。

2014年1月16日,戒毒所民警一行三人到李玲居住的小区,对其进行家访报到。来到李玲家中,民警们看见了已经有身孕的李玲,行动不是很方便。同时,也了解到其家庭贫困,家访民警现场请示领导,给予了临时帮助,对于民警的到来和帮助,李玲感到意外也很感动。

家访民警还告诉李玲,她是属于社区康复人员,应该每两个月定期尿检并向戒毒所报到,汇报个人情况,如果不来就是属于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但考虑到现在怀孕,行动不便,所以戒毒所决定每次对她进行上门家访,减少其来回走动的辛苦。与此同时,考虑到其家庭状况,戒毒所会为她家制定详细的帮扶救困计划。

李玲说,感谢民警同志细心周到的服务,她会定期去派出所尿检,并向戒毒所出具尿检后的检测报告。今后一定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重视社区戒毒(康复),以实际行动顺利完成两年的社区康复。

“像李玲这样特殊情况的人,在工作中还碰到过很多。”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政委陈远忠告诉记者,对于这类戒毒人员,我们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重庆市戒毒场所与戒毒(康复)人员签订管理协议,建立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花名册、登记表、检测记录等14项档案文书,实行专人专档。根据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生活、工作、吸毒经历、社会环境等基本情况,充分征求个人意见,发挥矫治中心心理咨询、戒毒治疗等专业技术优势,为每个社区戒毒人员量身制定戒毒计划。

与此同时,干警还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进行跟踪走访、定期开展康复训练、定期开展集体戒毒辅导、定期开展心理矫治、定期开展综合评估。联合乡镇(街道)、综治办、派出所等单位,对解除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现实表现、生活环境、家庭状况等进行回访。积极联系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等落实就业帮扶、困难帮助、失业保险、医疗救助计划。

重庆市戒毒管理局戒毒管理处副处长祝雨川说,社区戒毒依托社区资源,建立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兼备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家庭的作用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这种戒毒(康复)方式跟其他戒毒方式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实施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的作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吸毒人员的个人情况,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重庆市戒毒管理局局长谢伦表示,重庆市戒毒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落实“收治一个吸毒人员就挽救一个家庭,维护一方平安,增加一份社会正能量”要求,牢固树立“教育挽救违法者、精心救治病患者、热情服务受害者”戒毒工作理念,不断探索完善该市独创的“PC戒毒”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戒治质量,切实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融入社会,在平安重庆建设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目前,重庆市全市已建立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97个,覆盖全市25个区(县)、103个乡镇(街道),辐射10000余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其中,重庆市渝北区、北部新区的27个街道(乡镇)全部签订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委托管理协议,实现了渝北区、北部新区社区戒毒(康复)委托管理工作的全覆盖。

点赞
收藏
标签:
客服
客服二维码

以提高戒毒矫治质量为己任

QQ
客服QQ

30513216

QQ群
QQ群

261522972

电话
电话

0570-7777626

微博
邮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