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账号? 去注册 >
忘记密码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2008年8月11日下午,一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进了贵州省未成年教养人员管理所(以下简称未教所)。他双手捧着用红色塑胶袋包裹的喜报和高考录取通知书,径直走到了徐祥志所长面前,深深地鞠躬,言语未出已是泪流满面。 "所长伯伯,我考上大学了!" 王强(化名)的出现,立即引起了全所民警的注意,大家对他太熟悉了。他曾是所里的一名未教人员,悲观绝望终日以泪洗面过。可早已解教的他,为何又重返未教所,还对徐祥志所长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事情还得从四年前说起。
一名"特殊的"未教人员
2004年9月3日,新收中队的民警同往常一样,到管理科接收新收人员。未教人员王强的两个沉甸甸的化肥口袋着实让民警感到纳闷。打开一看,里面全是满满的两袋书!除此之外,再无任何行李,哪怕是换洗的衣物。 这是一个家境贫寒,但渴望读书的孩子。民警试图去了解更多关于他的信息,可一问就哭,成了王强到未教所后留给民警的第一印象。民警只好将这一情况向时任分管教育改造的副政委王义同志作了汇报。入所的第二天正好是王强十四岁生日,王副政委自己掏钱为其购买了生日蛋糕,亲自陪王强度过了难忘的十四岁生日。 在柔弱的烛光下,王强的情绪慢慢地平静下来,噙着眼泪向王副政委道出了原委。 他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班干部。父亲因病去世后,毫无生活来源的母亲靠卖血的钱供他上学。就在初中毕业那年,他经常遭到学校里一群学生的无端殴打,却不敢将委屈告诉任何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将原本用于自卫的水果刀刺向了对方,后因伤害罪被送入未教所收容教养两年。 "吃官司"意味着求学的路将被隔阻,意味着大学梦将从此破灭,意味着因民事赔偿而居无定所,也意味着将会同身边的这群"坏孩子"共处两年。对上学的渴望,对所犯罪错的懊悔,对未教所里相处对象的排斥,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脑海里产生着强烈地对抗。在入所集训的两个月里,他几乎天天以泪洗面。沉重的精神枷锁加上心理负担,使得他在中队和班组里几乎不主动和任何人说话。别的未教人员休息时运动、聊天、看电视,他却一个人呆呆地看着墙头、看着大门,一看就是半天。要么就是手捧教科书静静地学,直到熄灯就寝也不肯放手。 从他强烈的求知欲里,民警们看到了希望。为给王强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也为引导王强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所里经过认真研究,决定让王强担任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中队的图书,并特许他可不与其它未教人员一道统一就寝,以便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所领导和民警们的关心以及劝慰鼓励的心理疏导,使得王强的改造表现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他把中队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法律常识课也听得认认真真。不仅如此,还常常坚持学习到深夜…… 重拾学习的快乐,王强紧闭的心门慢慢被打开,脸上多了自信的笑容,也渐渐地接纳了未教所这个特殊的环境。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当我吃下第一口生日蛋糕时,我就在心里暗下决心,为了王副政委的蛋糕,为了未教所全体民警的一片苦心,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
一位执著的帮教志愿者
帮教是我国独创的一项非处罚性社会教育、管理措施。指通过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对特定的对象进行帮助、教育,促使帮教对象转变思想、革除恶习,达到预防犯罪、减少犯罪的目的。未教人员由于处于心理的"断乳期",内心更加渴望亲情、社会的接纳和帮助。我所紧紧抓住"用爱心感召迷失的心灵"这一切入点,大力开展各类帮教活动。自2004年6月收教以来,共举办各类大型帮教活动59场,受教育人数达三万余人次。 在2004年重阳节我所与清镇市老年大学联合举行的帮教会上,王强声泪俱下地讲述着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经历,表达着内心深深地忏悔时,一位年近七十的老奶奶抹着眼泪走上台,将王强紧紧地搂入怀中。她深情地抚摸着王强的头说:"孩子,跌倒了不要紧,关键是跌倒后要能站起来。以后,你就是奶奶的孙子,奶奶陪你一起走。" 从此,仁奶奶与王强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个素不相识的家庭从此亲如一家。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在每个月约定的时间里,仁奶奶总会在儿女们的陪伴下来到未教所,对王强嘘寒问暖、送衣送物。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次会见结束,王强总会饱含深情地哼唱这首《感恩的心》送别仁奶奶一家人。时至今日,仁奶奶一家对王强的帮教和资助也从未间断过。
一种彰显人性的管理教育模式
2005年6月21日,司法部劳教局李如林局长在我所视察工作时,与未教人员进行了亲切地交谈。李如林局长的交谈对象当中恰好有王强。在了解了王强的情况后,李局长语重心长地对徐祥志所长说:"徐所长,把王强培养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你们已经办到了,但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鉴于你所现有的教育条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请你们认真研究,探索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矫治方案,创一个劳教办特色的路子,力求把王强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那一夜,徐祥志所长辗转反侧。第二天一上班,他就召集所领导班子认真研究王强的教育问题。最后决定,按照《贵州省劳教场所劳动教养人员"三试"暂行办法》的规定,为王强呈报所外"试学"。 "三试"是遵照党的劳教工作方针,把劳教工作向外延伸的一种管理教育模式。既"试工"、"试学"、"试农"。具体来说,指对有业可就、有学可上、有农可务,教育挽救表现良好的劳教人员,按照一定的条件和审批程序,让他们回归社会,到原单位工作、学校上学、农村务农,而其劳教人员身份不变。"三试"时间计入劳教期,待其劳教期满后回所办理解教手续。 为此,徐祥志所长亲自找到市教育局和学校的领导寻求支持。很快,王强的入学问题得到了解决。随后,所里报经省劳教局批准,于2006年9月,为表现突出的王强办理了所外"试学"。从此,王强可与同龄的孩子一道重返校园,接受老师的谆谆教诲。可家境贫寒的他根本无力负担学费,所领导经研究及时启动了"未教所特困人员救助基金"(该基金最初由民警捐款设立,后为帮教资金转入),先后为他支付了高中三年的所有学习费用。 "我一定会发奋学习,决不辜负未教所对我的期望。将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我也要回报社会,为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王强哽咽着道出了心声。
一股团结务实的力量
王强的未教人员身份,可能会影响到老师、家长、同学对他的接纳。为给王强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教育氛围,使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中,所领导作出决定:除班子成员外,王强就读的学校不向其他民警公开;明确所长徐祥志同志和教育科李婧同志作为联系人,具体负责与学校的交流、沟通和对王强进行所外管理;联系人到校办理事务时,一律不得着警服。同时,所领导还就此事与校领导进行了沟通,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明确表示,一定做好相关工作,王强身份的公开也仅仅局限于校领导班子。 2006年春节,天气异常寒冷,厚厚的冰雪覆盖了整个大地。一想到王强会不会因受冻而生病,会不会因缺少食物而挨饿,徐祥志所长再也坐不住了。他自己掏钱购买了年货,趋车来到了王强的住处。可恰逢王强有事暂时外出,徐祥志所长硬是在其家门口足足等了几个小时,直到王强回来后,亲手将年货和"压岁钱"交给了他。像这样无私的捐助,王强自己也记不清有过多少回。 每个学期,徐祥志所长总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定期或不定期地亲临学校,了解王强的思想和在校表现,听取校领导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帮助他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 校领导班子始终保守着"秘密",并没有因为王强的"特殊"身份而歧视他,始终给他营造一个和其他同学一样轻松的学习环境,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在他有了细微的进步时,校领导、老师们会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在他迷茫、困惑或是对学习有些不专心时,校领导、老师们会轻声地提醒他。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高中三年,王强从没因自己是未教人员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和校学生会的工作中。 在高考前的几次摸底考试后,学校领导总会主动与徐祥志所长联系,共同分析王强的学习成绩。高考填报志愿时,双方更是在尊重王强本人志愿的前提下,权衡利弊,慎重地为其把好填报志愿关。 未教所资助王强上学的事还是不胫而走。四年里,不知有多少家媒体来过未教所,来到学校,想就此事作深入地了解和报道,但都被婉言谢绝了。 "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媒体的褒奖固然是好事,但现在报道还不是时候。因为我们的工作稍有疏忽,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宁静的学习环境,使他过早地承受来自社会的压力,不利于他的学习。"正是凭着对党的劳教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忠诚,所领导班子和校领导班子共同拧成了一股团结务实的力量,默默地呵护着王强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一个懂得感恩的勤奋学生
"没有未教所和好心人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面对挫折,是太多的好心人给了我温暖和希望,增强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但我深知,不能仅仅依靠别人的帮助,不能仅仅局限于懂得感恩,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才有出路。" 未教所一系列充满人文关怀的措施,学校、社会、帮教志愿者一次次饱含深情的鼓舞,深深地激发了王强迎难而上、奋发图强的进取心。他虽经历挫折而知奋进,他虽贫穷却有壮志。成绩由进校时的全班倒数第一名迅速上升到全年级前四名,多次获得奖学金,还被推选为校学生会劳动部部长,并在省、市级演讲比赛、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胸怀感恩心,不忘关爱情。今年3月,王强所在的学校有一名同学因患白血病而无钱医治,情况十分危急。学校立即在师生中发起了捐款倡议,尚需资助的王强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奖学金中捐出了一百元钱,并带领其他同学走上街头,为生病的同学四处募集资金。
一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6月,王强信心百倍地参加了高考,最终以563分的好成绩被辽宁省某大学法学专业录取。 "过去,我因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而走了弯路;现在,我要用四年的大学时光来弥补这一课;将来,我还要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帮助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人!" 此时,握在王强手里这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就是他对"感恩"二字最精彩的诠释。 在得知王强上大学还存在一定的经费缺口后,未教所再次启动特困人员救助基金,徐祥志所长亲手将装有助学金的大红信封交给了王强,送他顺利踏上了大学的征程。
作者:贵州省未成年教养人员管理所教育科 李婧
30513216
261522972
0570-7777626
https://weibo.com/u/2403987017
maqingx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