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账号? 去注册 >
忘记密码
已有账号 去登录 >
戒毒人员陪护家属在跳舞。 京华时报记者蒲东峰摄
抵御毒品诱惑的同时,戒毒康复人员还要在工作、生活中面对许多问题。如何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度过康复过程?北京市天堂河戒毒康复所除了免费接收各地自愿戒毒康复人员,还首次开设了针对“陪练”家人的心理课堂。“家人的做法非常重要,起到的作用或者是拉一把或者是推一把。”北京市天堂河戒毒康复所心理咨询师郑雯慧说。康复所试点以来,累计收治900多人,其中90人保持了3年操守。日前,记者进入北京市天堂河戒毒康复所,探访了康复人员和其家属的心理康复课堂。
独特之处
这里都是自愿戒毒者
卧式健身车、立式健身车、电动跑步机……4月18日上午,近百平米的健身房内,10多名男子挥汗如雨地锻炼,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可是曾经,别说这样数公里的跑步了,就是爬几个台阶对他们来说,都是勉为其难。因为,曾是吸毒人员的他们,在毒品的侵蚀下身体十分虚弱。这里,是北京市天堂河戒毒康复所。
自今年2月开始扩大了自愿戒毒康复人员的接收规模。“和强制隔离戒毒所不一样,到我们这里的都是自愿戒毒的康复人员。”北京市天堂河戒毒康复所所长孙本良说。通过此前6年的试点,康复所摸索出的“四位一体”康复法,成为北京戒毒康复新模式,共包括行为矫治、体能康复、心理康复和劳动康复等4项康复训练内容。其中,心理康复的“五步法”,包括了调整人际关系、防复吸、适应环境等康复内容。
家属“陪练”课程满满
除了针对康复人员的课程外,康复所还有个最大的不同,康复人员的家人可以全天候在这里陪同康复人员。他们每天的课程也是满满当当,首次开设的“家属课堂”,在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帮助康复人员远离毒品的同时,也缓解他们自身的心理压力。目前,康复所内有6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康复人员,其中两名是女性。他们中,最长的待了一年多,最短的刚来几天,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已经60多岁了。
“来到这里后,要签一份自愿入所协议,一般签3个月,3个月的康复课程结束之后,愿意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可再续签。”孙本良说,每名康复人员在入所的一周内,会完成体检、体能测试、心理测试等所有测试项目,并按照吸毒类型、入所时间分入不同的训练课程团体以及各个对应的生活区。他们最初的心理测试,包括心理量表、脑电数据采集等内容都是日后康复过程中的对比参数。
据悉,试点期间康复所的“容纳量”为40人左右,但现在随着正式挂牌,同一时期最大容纳量达300人。截至目前,康复所累计收治康复人员900余人,与康复所保持长期密切联系的有400余人,其中200余人保持操守1年以上,94人实现了3年以上戒断,低于国际公认的戒除以后95%的复吸率。
课程揭秘
团体心理课
画家谱图理解母爱
24岁的小海(化名)画家谱图时特别认真。父亲、母亲、姐姐和他自己,他用不同的线条分别标示出了彼此的关系。在4月18日上午的团体心理课上,小海和其他9名康复人员各自画了一幅家谱图。
“画家谱图是心理康复"五步法"中的一项内容,是为调整他们的人际关系,重建他们的社会支持体系。”郑雯慧解释说,吸毒人员往往会出现和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紧张的问题,他们不被家人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又有可能成为他们复吸的理由。所以康复训练中,就需要提前分析他们的家庭以及彼此的关系亲密程度,而画家谱图就是用来分析康复人员的家庭关系,以便通过训练来调整他们的人际关系。
“小海的家谱图中线条粗细深浅不一,可以看出他和父母的关系一般,和姐姐的关系也不是很好。”郑雯慧指着小海的家谱图分析说,小海的父亲是一名校长,平时和小海沟通很少,即使有沟通,更多采取的是说教式,让小海觉得是在控制他;母亲非常宠他,但是有点唠叨;他的研究生姐姐非常优秀,可总是被用来和他比较,所以两人的关系也不是非常亲密。
对于小海的家谱图,郑雯慧分析后,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看法。“我们不会直接告诉他,但是会引导他自己去感悟和感受,他和家人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课堂上,郑雯慧不断地引导小海,小海渐渐醒悟过来说,以前所厌恶的父亲的控制感、母亲的唠叨,其实里面是满满的爱。“以前我对父母的控制非常逆反,一听他们说话就想往外跑,不想回家,但是现在我理解了妈妈的做法。”小海说,以后他要改变和妈妈的关系,就算妈妈唠叨,他也不会再烦,更不会和她争执。
“调整康复人员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康复"五步法"的重要一课,对康复效果十分重要。”郑雯慧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五步法”还针对康复人员脱离社会现实、情绪暴躁易怒多变等特点,开设有适应环境、改善情绪、回归社会的指导以及防复吸等4项训练课程。
个人心理课
脱敏训练考验操守
线索暴露疗法防复吸注射器、口香糖锡纸,吸毒画面,这是已保持戒断操守一年的王涛(化名)列出的唤醒点“道具”,郑雯慧一一准备妥当。在这节个体心理课上,34岁的王涛接受的是线索暴露疗法。作为防复吸的线索暴露疗法,按照由低到高的级别对康复人员进行逐级脱敏训练,到最后甚至可以把仿真毒品、吸毒工具摆放到康复人员的面前考验他。
王涛保持操守的时间较长,所以能够选择级别比较高的注射器等“道具”。可是,一见这些“道具”,王涛的表情立即变得有些紧张。“有渴求就会紧张。”郑雯慧说。与此同时,脑电数据采集结果也显示,他的放松度低于60分,成绩不及格。
郑雯慧随即对王涛进行“治疗”,给他播放音乐进行放松训练和语言引导。“呼吸,放松身体,想象自己现在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看看你的身体变化。”郑雯慧说,这样的训练,是为了让王涛把注意力转移,将思维从游离状态中切换出来。
针对康复人员的线索暴露疗法,先是唤醒他们的吸毒记忆,然后立即干预,以便有效消退这份记忆。最终,通过唤醒消退唤醒消退的反复训练,使得康复人员对毒品的渴求消失或者可以控制渴求度,而不是一出现渴求,就失控去复吸。
家属课堂
出现偶吸你怎么做
“如果发现有一次偶吸行为,你们会怎么做?”在每周一次的“家属课堂”心理课上,郑雯慧对围坐一圈的10多名“陪练”家属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康复所除为康复人员准备了“对症下药”的课程外,还首次允许家属陪着康复人员一起度过康复过程,希望通过来自家庭的力量来提高康复效果。为此,康复所专门开设了针对家属的课堂,除了也有心理课外,还有跳健身操等放松课程。
目前,“陪练”家属都是女性,大部分是妻子,极少数是母亲,比如小海,就是由母亲陪他度过这一期的康复训练。“其实家属本身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郑雯慧说,家属课堂一方面正是缓解她们自身的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让她们学会与康复人员更好地相处,理解他们,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而不是一旦发现“苗头不对”就用一些情绪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康复人员丧失信心,从而复吸。
课堂上,家属们的答案多种多样,“我要绝望了,我坚持不下去要放弃了”、“真的不能再相信他了……”几乎每个答案,都带着消极情绪。郑雯慧告诉家属们,她们的情绪和表现“起着推一把或者拉一把的作用”。郑雯慧说,一名真正想戒断的康复人员如果出现偶吸的行为,他必然经过了激烈的自我挣扎,内心非常歉疚,会自责不已,此时如果家属不分青红皂白,一通埋怨,往往会让康复人员自暴自弃,觉得“反正就这样了”,“推一把”之后康复人员的偶吸,就变成了复吸的开始。但是如果处理得当,就会停止偶吸,将康复人员“拉回来”。
郑雯慧举例说,小海的母亲去年发现小海有一次偶吸的行为,失望之余想的是“我管不了了,反正他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不过,幸好,当时小海母亲听取了心理老师的建议,后来并没有过多责怪小海,而是选择信任他,最终小海只是偶吸了一次。
30513216
261522972
0570-7777626
https://weibo.com/u/2403987017
maqingx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