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治网

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三网融合”新机制 贵州省榕江县创新打造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近年来,贵州省榕江县以法治思维破题,创新构建“防护网+矫治网+关爱网”三网融合机制,通过“组队式”出行、“进攻式”排查、“介入式”教育三大实践路径,打造未成年人保护体系。

“组队式”出行,温暖守护“上学路”

“小朋友,牵好我的手,慢点走。”在榕江县古州镇第六小学门口,二年级(5)班的“红领巾小分队”整齐列队,准备结伴回家。由学校教师、社区志愿者和公安民警组成的“护学岗”正在引导孩子们安全过马路。这种“组队式”出行模式,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出行安全,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我们根据学生居住的社区、楼栋等情况,组建了多支‘红领巾小分队’,并选拔出队长和副队长,确保孩子们在上学路上互相照应。”该校教师陈廷兰说。

在校外路口,榕江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有序疏导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在红绿灯路口处,学校老师身着“护学岗”背心,手执小红旗,有序引导孩子们通过人行横道,警校协作共同组成“护学岗”,成为孩子们上学路上的安全屏障。

家长们也对这一联动举措纷纷点赞,“以前孩子放学回家,我总是害怕他在路上瞎跑乱玩,现在有‘护学岗’和‘红领巾小分队’,我就不用再担心了。”学生家长吴女士说。

目前,这种模式已在榕江县全面推广,全县81所小学(教学点)共组建了853支“红领巾小分队”,实现了公安民警护学全覆盖。榕江县教育局安全办负责人杨世成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在上学路上得到保护,让每一位家长都能安心,这也是我们织密未成年人‘防护网’的重要一环。”

“进攻式”排查,拧紧夜间“安全阀”

夜幕降临,榕江县的街头巷尾却依旧忙碌。由榕江县公安局、教育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文体广电旅游局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夜间联合巡逻检查队伍,正在对辖区的酒吧、台球室、网吧等娱乐场所进行逐一排查。

“我们在重点时段主动排查防范,这不是简单驱赶,而是建立长效机制。”榕江县公安局古州派出所所长杨再灿说,防治结合才能有效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自行动开展以来,共排查县城区各类场所765家次,发现并安全移交夜间在外玩乐的未成年人425人,处罚未落实涉未成年人管理“五必须”等措施的宾馆2家。

榕江县政法机关还采取“定点缉查+动态巡逻”“步巡+车巡”“政法干部+公安干警”等方式,组织4支联巡队伍,分别在每天20时和23时围绕新城区、老城区进行联勤巡逻,主要开展学生下晚自习时段“护学行动”和深夜娱乐场所未成年人“清零行动”,推动预防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体系,不断减少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

“我们将常态化开展这种‘进攻式’排查行动,全面清理未成年人深夜在外游荡娱乐的情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筑牢安全防线。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一行动,带动全县各部门更加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榕江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刘晓勇说。

“介入式”教育,点亮青春“前行灯”

“以前孩子总是不听话,不爱学习,还经常和我们顶嘴。现在他变得懂事多了,学习成绩也有很大提升,还帮我们做家务。作为一位母亲,真的很感谢学校的老师们。”小杨(化名)的妈妈看到孩子的变化后欣慰地说。

小杨的变化得益于榕江县华优中学的“介入式”教育。2015年10月,榕江县创办了这所针对轻微违法和严重违纪的未成年人教育矫治专门学校。“介入式教育”是该校的重要措施之一,由全县各中小学与华优中学互通合作,对厌学、逃学、辍学等行为并经教育疏导后仍没有明显转变的学生,由原学校移送华优中学体验阶段性专门教育,矫治转变后再回原校继续学习。

此外,华优中学还构建了“学校初筛疏导—华优中学精准矫治—家校社协同护航”的全链条管理模式,既避免一“矫”了之的简单化处理,又有效破解普通学校矫治力量不足的难题。截至目前,华优中学共收录来自省内各州市及安徽、福建、广西、湖南、重庆、江西等省份的1019名不良行为青少年到校接受专门教育,已有907人结业离校。

“我们注重因材施教,激励转化,就是要为像小杨这样的特殊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行为矫正等服务,让他们重拾信心,重新融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华优中学校长杨良跃说。自实施“介入式”教育以来,榕江县发生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逐年下降,2023年榕江籍送入华优中学的学生同比下降18.7%,2024年同比下降22.72%。

“我们创新实施的‘介入式’教育,目前以学生结业离校后反弹率仅为3.2%的高效矫正水平证明,与其让这种不良行为继续‘发酵’,不如用专门教育提前介入。尽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书写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生动答卷。”榕江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杨强说。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记者|刘国彬  潘邵平


平凡的人,向往简单的生活

嗨、快来消灭零回复。

留下你的评论

评论一下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